乱世中的文明之光:蔡元培与北洋时期的教育革新
1917年的北京街头,军阀士兵的皮靴声与黄包车的铃铛声交织成混乱的乐章。在这个枪杆子决定话语权的年代,北京大学红楼的玻璃窗内,留着八字胡的蔡元培正与留着长辫的辜鸿铭讨论《荷马史诗》的翻译。这种荒诞而鲜活的场景,恰是北洋军阀时期教育领域独特的历史切片。
1917年的北京街头,军阀士兵的皮靴声与黄包车的铃铛声交织成混乱的乐章。在这个枪杆子决定话语权的年代,北京大学红楼的玻璃窗内,留着八字胡的蔡元培正与留着长辫的辜鸿铭讨论《荷马史诗》的翻译。这种荒诞而鲜活的场景,恰是北洋军阀时期教育领域独特的历史切片。
2024年以来,我国陆续有20多个城市实行了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,使得国外民众有更多机会了解中国的城市。正是在此过程中,来华旅游的美国人保罗创造了“city 不city”这个网络梗,并一度大火。这固然有网络时代跟风炒作的通病,但也不失为一个社会现象的重要观察
辜鸿铭(1857年7月18日-1928年4月30日),字汤生,是中国近现代一位博学的汉学家,精通中国传统学问,同时又深谙西方语言与文化,被誉为“清末怪杰”。他出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(今马来西亚槟城州)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,成长在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家庭环
1856 年,辜鸿铭出生于马来西亚的槟榔屿,母亲是西洋人,多元的文化背景为他日后学贯中西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基础。他名汤生,字鸿铭,有着诸多别具一格的自称,如慵人、东西南北人,又别署冬烘先生,英文名字为 Tomson 。而“生在南洋,学在西洋,婚在东洋,仕在北洋,
1898年,康有为在变法奏折中疾书“祖宗之法不可恃”时,一位梳着油亮长辫、身着燕尾服的中年人,正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府里用英文撰写《中国人的精神》。他叫辜鸿铭,一个被张之洞称作“中西合璧的鬼才”、被陈独秀骂作“封建余孽”的怪人。当戊戌六君子的血染红菜市口的石板,当